昨天焦虑地一夜没睡好,忙得根本没空写公众号 发一篇去年说焦虑的文章,不知你们有没有共鸣

01

几个月不见,认识的某姑娘做大V月收入就从60万一直涨到了200万,不仅开上了之前就心心念的保时捷,还在上海内环买了房,说是等装修完毕后请我们都去她家玩,一时风光无限。看着她依然在朋友圈甜甜笑着卖着萌,就连原先最讨厌她的那些人都不得不赞叹姑娘不卑不亢的态度。

这让我常常看着自己工资卡里那点可怜的数字叹气。虽然对这个朋友起不了嫉妒之心,但还是忍不住做各种各样以“如果我”开头,以“就好了”结尾的假设——结果当然是毫无意义,反而常常令我想起四年前和她一起在深夜撸串哭穷的样子,感觉像是已经过了一个世纪。

比起跨越阶级往往需要几代人努力的历史,这也确实是一个世纪。

02

对这个时代来说,四年足够让一个人从一文不名到家财万贯:

只要你在2003年赶上大潮,在淘宝网上开设一家店铺,并用心经营下去,那你现在少说有一家流水过千万的店铺。

只要你在2004年在北京二环内买上两套房子,然后在4年后卖出去,至少一千万在手,光靠吃利息至少十年不用愁。

开个玩笑的说,只要你从2005年起,拿出一千块,每逢中国队踢足球就拿出一半压他输,那你也腰缠万贯,至少不用再为生计担忧。

不仅如此,05年开始写博客的,09年开始玩微博的,12年开始弄微信的现在无一不是大V,往小了说,年入百万不是什么大问题。

36kr的创始人刘成城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

“当时微信还是一个很小的团队,但是我们对它很有信心,主动为他们做了很多报道,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所以,微信公众号内测的时候我们就受邀加入了内测。不仅获得了一天可以发布10次内容的特权,而且第一天就获得了10万多名粉丝。”

如今,36氪的估值已经超过35亿人民币,甚至远远不止。

时间和节奏明显变快了,以往一个公司从无到有再到飞黄腾达往往要经过一代人的时间。而对80,90这一代人来说,四年的时间已经完完全全够一家公司从创业团队到全中国同行业最大,比如说手机界的小米。

这样的社会早已不相信按劳分配,暴走的资本和飞奔的信息流连通起了整个世界,它们借着互联网的势把世界从一片广阔踏实的土地变成一片四处都是大浪的汪洋。在那汪洋的高峰处,有人躺在暴利行业里赚取这个社会百分之八十的财富,而汪洋的低谷处,也有人孤注一掷,摔个粉碎,不知何时才能重抵高峰。但至少这个时代创造了无数机会,为阶层流动创造了可能性,这是最好的时代。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下一个到达高峰的行业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这个社会已经不相信按劳分配,不知道在某些错误的行业,就是努力一辈子,也只是在泥潭里挣扎,完全实现不了我们内心渴望的财务自由。或在茫茫就业市场前彳亍不前,或最后妥协,选了自己最不喜欢的一个行业受了一肚子气。

有的人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85后,90后,95后甚至98年的妹子纷纷被资本和媒体捧上神坛:

image

然后再被狠狠得扔到脚下:

image

从无到有再到无,一共只有半年的时间,或者干脆在茫茫就业市场前彳亍不前,焦虑不已。

不知道自己未来在何方。

03

有人把焦虑症称之为中国这一代人的时代病:

看电影只能去电影院,不然就只能快进;玩社交网络一分钟要刷新十几次,每次刷新看不到别人回复自己就浑身难受;评论要抢沙发,创业要一夜暴富。酒量结婚也最好是有车有房,什么都不用烦。之前中青报做过一项针对青年白领的调查,调查称百分之34的人经常焦虑,百分之62.9的人偶尔焦虑,而只有百分之0.8的人表示从来没有焦虑过。

之前群里有个90后自媒体人这样问道: “想请问,没有安全感,老是感到焦虑,跟从小的生长环境有关吗?” “我总觉得自己做不好事情,不知道为什么。”

而我这样答道: “因为你周围总有人不停告诉你他们做的有多好,不焦虑才有鬼了。”

她好像突然领悟到什么,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行字: “每天一大堆人和我说他们两个月十万粉的故事,快把我逼疯了。“ ”焦虑就快把我逼疯了!” 那时我正在健身房,摸着自己的肚子,看着周围帅哥们健美的肉体,默默地给她这条朋友圈点了个赞。

是啊,我们错过了淘宝皇冠店铺,错过了博客名博主,微博KOL,微信朋友圈大V,错过了2001年加入阿里巴巴,2002年去做房地产房地产,错过了做手机游戏,股市神话,创业大潮——而且我们不知道未来还会错过什么。而且看看周围,上司比你年轻,新来的同事都是95后。打开朋友圈好像所有人都创业成功了,再跑去书店看到每一本书都像在告诉你应该怎么成功。

好像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比你有钱,比你帅还比你努力。这些人生赢家就在你身边,每时每刻都在提醒你: “你已经被社会淘汰,是个失败者!” “你已经被社会淘汰,是个失败者!” “你已经被社会淘汰,是个失败者!”

而你和我一样,租着房子,坐着地铁,朝九晚不知道几点的为了生计奔波。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究竟在什么地方,不知道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生活中好像处处是机会,但是我们似乎永远要等到机会已经过去才能发现它们。当“如果当初我xxx就好了”这样的句式多起来的时候。

又怎么能不焦虑呢?

都不想庸常,但也只能庸常

04

在2013年单独二胎政策开始实行后的两年,国家终于意识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倒挂现象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准备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我们80后,90后乃至00后这30年的一代人竟然成了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而这三十年年恰好是中国经济腾飞,与世界接轨,变化最大的三十年。

于是纵向上,我们父母陈旧的经验没办法给我们帮助,我国陈旧的教育体系又常年与横向上,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又比别的国家的这一代人承担更多期望,当然也有更多压力。

没有人教导,没有人倾诉。身上担满了压力,周遭总是令人焦虑——所以我们注定在孤独中长大,而我们的孤独也注定无处诉说。无论是父母生病还是配偶离去,每一项都可能成为压垮我们身上重担的最后一根稻草。

又何止是80后,又何止是四个父母,两个孩子

就像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提网瘾了一样,你看现在是不是也没有人再提啃老了。

因为看着北京上海动辄4万,5万一平米,市中心10万起跳的房价,榨干双方父母一辈子的积蓄,以求在大城市买到一套房子,为了让自己的下一辈在教育,医疗,工作,高考等领域获得真正的公平已经成为外地人的必然选择。而且绝大多数人是榨干了二老的积蓄后还要搭上大半辈子用来还贷。

看看北京上海的高考录取率,人均收入,以及一套房子一千万的不动产价值,你会发现这就是赤裸裸的阶级。如果你处于靠下的阶级就是要被歧视,就是要焦虑。没有别的选择。

05

上周末看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同学排的一出话剧,名字叫做《庸常》。那个学生导演可能用尽了自己在课上学过的所有戏剧表现形式,尽力表现出一个不愿意过庸常生活的女作家的庸常生活。

这常常让我想到四年前和我那个如今已是白富美的朋友哭穷撸串时的对话。

那会儿她刚从某个只知道讲情怀很少发工资的公司逃出来,几乎身无分文的投奔我,而我正翻译完一本德语书,领了少得可怜的翻译费还上之前借同学的几百块钱。

她说她焦虑的要命,问我要不要去报个培训班学程序,一个月能挣8000块钱。我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就带着她在佘山,辰山玩了一圈。到了晚上吃宵夜时,我们一边撸串喝酒一边大声吹牛逼。

当时有辆红色的保时捷911从人民北路边呼啸而过,发出巨大的动静。于是她就红着眼睛问我信不信她以后也能开这么辆车,五年后就开得上。

因为喝了太多酒,我们最后谁也记不得之后我说了什么,只记得喝醉的最后,我们在回去的路上一起唱了李志的一首歌:

不知道有谁能让你述说 你这样的生活到底为了什么 我看见你靠在窗口沉默 路过了青春我们还拥有什么 这让人心慌 这让人心慌 这让人心慌 这让人心慌

北邮教务系统评教脚本

Published on September 17, 2017

72.Edit distance

Published on September 17, 2017